2012年7月29日 星期日

2012/07/29 一周金融摘要

1.歐洲部分  
債務危機目前主角是西班牙以及義大利  最重要的10年期債券市場利率紛紛破7% 
但隨後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出來信心喊話 歐元應聲大漲 非美貨幣 全球股市皆亂漲一通

2.美國部分
GDP連續下滑 但守住市場預期的1.4%  密西根消費者信心指數也落於市場預期之上
受到歐元信心回穩  這周根本是瘋狂大漲的局面 重回13000的榮光

3.原物料部分
黃金這周已經突破收練三角整理區間 且往上站穩突破價位
媒體都在說通縮的時候 你就要知道通膨根本還沒走完!
石油繼續向上盤整 站上90元 石油比黃金強勢許多
農產品繼續向上

4.中東部分
敘利亞的阿賽德已經快要走到盡頭 國際政治專家預期最慢一兩個月後阿賽德會垮台
敘利亞垮台後 整個中東的焦點將會移至伊朗與以色列
地緣政治即將進入新的衝突

5.中國部分
人民幣貶 上證指數相對弱勢
中國加速開放金融體系 只會讓中國更快崩潰

價格看法:
美股:已來到3重頂 三次觸即13000價位 市場一片樂觀 ==>極力看空
黃金:有效突破區間 市場半信半疑==>看多  向上盤整
石油:敘利亞地緣政治利多出盡 短線過熱==>看多 但可能震盪回測整理
歐元:==>看多  但較沒把握
澳幣:==>繼續向上盤整

下星期金融市場應該會精彩許多
FOMC利率
歐洲 中國 美國 英國 PMI
美國非農 失業率
歐洲失業率 CPI
!!!

2012年7月27日 星期五

經濟四季-夏

Kostolany曾經說過的
狗與主人的比喻
經濟發展和證券市場就像是主人和一隻他正在溜著的狗一樣
有時狗會跑在前頭 有時狗會稍微落後主人
但大體上而言  主人與狗前進的方向是一致的

所以證券市場的上揚  一定程度代表了經濟發展與重大技術創新的時代來臨
經濟就像是季節一樣
也在隨著時序循環重複
春天時枝芽嫩葉初冒 萬物欣欣向榮
夏季時炎熱難耐 熱浪不斷 讓人難以消受
秋季時收獲時節 氣候宜人 是最光輝的季節
冬季萬物進入冬眠 蕭條凋敝
時序的齒輪卡卡作響
四大季節就如此交替著出現
循環不已
月圓之後必有月缺
暴漲之後 也必有暴跌

時間回到20世紀初期
那時美國剛剛從19世紀因為鐵路泡沫破裂後的長蕭條(Long depression)中甦醒過來
處在一個改革需求孔急 進步主義盛行的世代
鐵路是泡沫化了
但瘋狂建蓋的鐵路沒有被浪費掉
美國因為鐵路的盛行 縮短了各種工商業的成本和距離
當時老羅斯福總統在位
在經濟上又採取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
許多新技術開始被發明--廣播與汽車 


對照20世紀1980年代時
你就會驚訝於歷史的何其相似
1980年代雷根政府時期
美國正從停滯性通膨噩夢中甦醒過來
雷根政府重啟新保守主義的動能
大大降低政府對於企業的管制
新技術--個人電腦與網路 也在80年代開始萌芽


過度放任的結果
就是1907和1987年的股災
前後相差80年
剛好昰兩個世代(40歲計算)的一個循環


這是經濟循環中 夏季的尾聲


夏季炎熱難耐 讓人蠢蠢欲動
新的世代(1960年初生的嬰兒潮世代至1980年已經20歲 開始進入職場)
進入社會 為整個經濟帶來創新的動能
大量人口湧入 造成物資短缺
社會也沒有足夠的職缺可以容納他們
所以才有1970年代末期的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
失業率和通膨率雙雙創下新高(Misery index)
菲利浦曲線失靈
夏季是創新的季節
但夏季炎熱難耐
熬過夏季 當然才有輝煌光燦的收穫秋季

2012年7月26日 星期四

科學的傲慢



最近在讀些關於20世紀的美國金融史
赫然發現 如此相似的事情竟然不斷地 不斷地在人類文明史上重演著
基本上金融市場反應了兩種最基本的人性
即是貪婪與恐懼
經濟學從來都沒有趕上金融市場的腳步
經濟學太過年輕 太過理性(貪婪與恐懼的相反) 太過故步自封
1980年代 經濟學試圖想要自我突破 想要抵抗市場
經濟學藉助了數學和物理學的力量
在80年代躍躍欲試
其結果就是一連串的災難
1987年股災
1998年LTCM倒閉事件
2008年次級房貸風暴

可見人們總是學不會
學不會歷史裡的教訓
無怪乎辯證哲學家黑格爾的一句經典名言
"人類從歷史中唯一學到的  就是人們從來學不到歷史的教訓"
17世紀時 牛頓也曾經感嘆過
"我算得出天體的運行  卻算不出金融市場的瘋狂"
牛頓陷入英國當時著名的南海公司泡沫
最後淪落破產一途

學自然科學的人總有一種自負
認為自己可以掌控一切
這樣的自負有時很好
但有時卻是一場災難
這樣自負的同時  殊不知後面躲了一群竊笑中的市場老手
老手們不懂物裡 不懂數學
不懂選擇權定價 不懂經濟學
但他們紮實的市場經驗
卻足以將那些自負過度依賴科學的蠢蛋打到落花流水

"聲稱能用數學算出未來金融市場走向的人"  
"不是騙子 就是蠢蛋"
"或是  兩者兼具"
這是某個名人說過的話

謙遜地 讀懂市場  而不是試圖去駕馭市場
才有可能成為贏家

2012年7月21日 星期六

黑暗騎士觀後感

黑暗騎士看完了
很簡單的一部電影
當然最喜歡的還是裡面的安海瑟威
建議她下次可以單獨一人拍成一整部特集上映(誤)

有的人喜歡看英雄 有的人喜歡看帥哥 有的人喜歡看特效
但整部片讓我思索許久的 是裡面的背景設定

不知道這部電影是不是想要呼應近來的許多社會街頭運動和時事?
佔領華爾街 倫敦交易所霸佔計畫 以及美國最近發生的電影院槍殺悲劇

大蕭條時代 小羅斯福總統整合民意與整個白宮
排除萬難 極力爭取國會 行政部門 利益團體的合作
採納英國經濟學家 凱因斯的學說
推出歷史上有名的新政(NEW DEAL)
新政分兩階段推行 一是1933年開始  另外則是1935年後的第二波推行
新政推行後 經濟有所起色  但到1938年後
經濟再度邁入二次衰退
到最後其實是二次大戰拯救了美國走出大蕭條的陰霾
但新政的推出對當時而言
最重要的  是它穩住了人民對於資本主義的信心
大蕭條時期 所有奉行資本主義的西方國家都深受其苦
從美國開始 蔓延至歐陸 英國 法國 德國 義大利
高舉紅旗的共產蘇聯因為實施中央計畫經濟
所以人民並沒有太多苦難的感受
對於當時的美國人民而言
失業第一年 他們願意繼續相信政府
那麼繼續失業第二年呢? 第三年呢?
心中當然會起疑竇
"政府真的是可靠的嗎?"
"共產主義會不會才是比較適合我們的麼呢?"
最後西歐並沒有被共產主義所斥化
但德國最後由希特勒掌權 義大利由墨索里尼獨攬
日本則讓極右派軍國主義抬頭

相對而言
羅斯福政府則上下其心 大力展現政府決心
堅持政府絕對會奮抗到底 徹底展現其"大政府(BIG GOVERNMENT)"之決心
並利用廣播定時發表"爐邊談話"
新政也許沒有挽救當時的經濟
卻實實在在地挽救了人們對於資本主義的信心
這也許是新政更偉大的地方

而今因為信用浮濫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
大蕭條的魅影若隱若現
重現上個世紀30年代的二次衰退之機率絕對是百分之百
所以民心渙散  人們對於富人開始仇視
極端主義再現(槍殺電影院人群的那名殺手開槍前高喊著"反對移民")
關稅雖然已被世界貿易組織明文禁制
但貿易保護的幽靈卻已經以各種其它之方式重新出現

羅斯福用新政保護住了資本主義
雷根用供給面經濟學派戰勝了冷戰

而今若是大蕭條幾年後再現
又能夠有如此偉大之時代智者們繼續引領著我們繼續往前進嗎?



2012年7月19日 星期四

愛爾蘭房地產泡沫化殷鑑不遠


愛爾蘭也跟希臘一樣被稱作是歐豬五國之一(PIIGS)但和希臘不一樣的是  希臘是由於公務體系過於龐雜 導致國家主權債務危機
但愛爾蘭則是因為房市大泡沫


2007年時 愛爾蘭總共蓋了將近55萬戶新屋而到現在
有將近30萬都沒人入住房價下跌超過50%(1000萬房地產 不消5年就腰斬500萬@@)
現在這些空屋已經嚴重到市容  有的甚至快被汙水所淹沒  造成爆炸@@!
所以政府正在派建築工人一一拆毀!!
沒錯 就是一一拆毀(demolish)

"opting for bulldozers rather than bankers"
以前是依賴銀行家炒高房價  現在是依賴推土機拆毀這些房屋

此情此景 讓人很難不聯想到1930年代的大蕭條通貨緊縮慘狀
讓人不禁感嘆歷史何其相似?
當時因為生產過剩把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
把多出的書報當成薪柴燒
生產過剩造成價格驟跌
通貨緊縮中的"價格下降" 絕對和你想得不一樣!!


台灣現在空屋戶數達152萬戶 早已供過於求
Ireland 這樣的例子就在你眼前了
你還要買房子嗎?
買了1500萬的新屋   幾年後剩不到1000萬  然後隔壁的空屋被強制推平@@


我很欽佩的原物料投資大師 羅傑斯(Jim Rogers)被記者訪問到土耳其的未來時
快人快語 行動果決的他 邊跑跑步機 邊回答記者
"我如果是歐盟高層  我會毫不猶豫讓土耳其加入歐盟"
"我下午就會讓土耳其加入歐盟"


我現在沒有房產 我也不會買房
但我如果現在有房  我會下午就把它賣掉!

2012年7月18日 星期三

航空雙雄放空甜蜜點已到


一檔股票為甚麼會漲?
眾說紛紜
可以從公司面 技術面 政策面各種方向去解讀
一檔股票會漲  最終的原因 就只是因為要買它的人多於要賣它的人
要買它 就必須要有資金
要很多人買它 就必須要大家對它的預期心理都很正面
資金+心理 就是股票上漲的全部秘密
這是德國投資大師 科斯多蘭尼的經典引據
所以要看懂證券市場 
就必須隨時注意央行的政策動向
升降息 重貼現率 貨幣供應量 央行總裁的發言
除了央行之外
還要能讀懂大眾的情緒和心裡
說得很簡單扼要 但其中蘊含的智慧卻令人敬佩萬分
所謂的經典 如果不夠通俗 如果不夠簡潔
其實就不太能夠被稱為經典了

這是最基本的道理
但在實際看盤上 還要注意"連動效應"
也就是一檔股票要上漲
其中 
大盤帶動的效應大概50%
產業族群帶動效應大概30%
剩下的20% 才是該公司財報和未來展望的影響

這兩天看到的狀況是
昨天台北加權指數跌幅大約在1%左右
而航空雙雄卻紛紛大跌超過2%

今日大盤往上衝破百點
雙雄卻反而下跌或是平盤

這是甚麼意思?
航空股相對大盤弱勢的訊號已經出現
放空點位已然浮現

原油的價格卻剛好相反
前兩天柏南克死守底限 閉口不提QE3
黃金盤不上 原油卻繼續往上攻堅(上個月就進場的人 恭喜你 價格選在相當漂亮的位置^^)
貴重金屬盤整 軟性原物料和原油 以及代表原物料的貨幣AUD 皆皆頻創新高
由此可見 整體而言 原物料根本沒有要開始走大空頭的跡象
貴重金屬的上漲只是遲早的問題
順便再說一次 黃金最近真的不叫大跌  而是盤整
真的大跌根本不是這種走法
不要讓自己的恐懼吞噬了原來的想法!

原油相對走強 股價又相對大盤弱勢
極佳的放空甜蜜點已來到(當然會等到除權息後 避開強制回補日)
這樣的盤 你有看懂嗎?

2012年7月17日 星期二

王伯達的相談室: 壹週刊台股教戰專欄A581_央行印鈔機,全面啟動

王伯達的相談室: 壹週刊台股教戰專欄A581_央行印鈔機,全面啟動: 歐盟峰會的樂觀氣氛,很快的在上周各國央行推出寬鬆貨幣政策之後煙消雲散。歐洲央行宣布降息一碼至 0.75% ,創下了歐元區利率的歷史新低水準;而英國將量化寬鬆的規模增加了 500 億英鎊至 3,750 億;中國人民銀行則是將一年期貸款利率由 6.31% 調降到 6% ,...

七月Bernanke 聽證會


一直以來  我都覺得貝老其實是長得非常帥氣又有魅力的人(誤)
加上他的聲音又非常年輕有活力  講起話來 對國會議員答辯起來
都比前一任主席 葛林斯潘好太多(聽葛老講話會有一種昏黃年邁的感覺...XD)

昨晚的聽證會  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1.經濟前景
2.未來經濟風險
3.貨幣政策

經濟前景部分 Bernanke 又再一次重申美國經濟已經變糟
就業市場前景不樂觀 復甦緩慢

未來經濟風險部分則是指出兩項主要因素
歐洲銀行聯盟與財政主權
美國年底到期的財政懸崖(6000億美元)

在貨幣政策方面 則是重申Fed已有的扭轉操作和之前兩輪的量化寬鬆政策都已對實體經濟起了作用

通篇了無新意 沒有新的元素被提及
對於新一輪刺激方案也是打迷糊帶過

對於參議員質詢關於新的貨幣政策之時
他則以"FOMC還沒有想出適合的方式"來應付
參議員直接點名QE3的可能性
Bernanke則說出了其他一連串的相關可能措施
包括: 調降存準率  重貼現窗口 以及買入其他債券或國債(QE) 等
都是FOMC可以考慮的方向

聽證會這樣的結果不令人意外
主要重點在於
1.Fed再次承認美國經濟已然放緩
2.沒有排除任何貨幣寬鬆政策或刺激方案的可能性
3.絕不輕易推出貨幣寬鬆政策
4.就業市場是目前Fed和FOMC最關注的議題
5.通貨緊縮絕對要盡全力避免(暗示一旦出現緊縮跡象 FOMC應該會立即採取行動)

全文如下:


The Economic Outlook

The U.S. economy has continued to recover, but economic activity appears to have decelerated somewhat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is year. After rising at an annual rate of 2-1/2 percent in the second half of 2011, real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increased at a 2 percent pace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12, and available indicators point to a still-smaller gain in the second quarter.
Conditions in the labor market improved during the latter part of 2011 and early this year, with the unemployment rate falling about a percentage point over that period. However, after running at nearly 200,000 per month during the fourth and first quarters, the average increase in payroll employment shrank to 75,000 per month during the second quarter. Issues related to seasonal adjustment and the unusually warm weather this past winter can account for a part, but only a part, of this loss of momentum in job cre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jobless rate has recently leveled out at just over 8 percent.
Household spending has continued to advance, but recent data indicate a somewhat slower rate of growth in the second quarter. Although declines in energy prices are now providing some support to consumers’ purchasing power, households remain concerned about their employment and income prospects and their overall level of confidence remains relatively low.
We have seen modest signs of improvement in housing. In part because of historically low mortgage rates, both new and existing home sales have been gradually trending upward since last summer, and some measures of house prices have turned up in recent months. Construction has increased, especially in the multifamily sector. Still, a number of factors continue to impede progress in the housing market. On the demand side, many would-be buyers are deterred by worries about their own finances or about the economy more generally. Other prospective homebuyers cannot obtain mortgages due to tight lending standards, impaired creditworthiness, or because their current mortgages are underwater--that is, they owe more than their homes are worth. On the supply side, the large number of vacant homes, boosted by the ongoing inflow of foreclosed properties, continues to divert demand from new construction.
After posting strong gains over the second half of 2011 and into the first quarter of 2012, manufacturing production has slowed in recent months. Similarly, the rise in real business spending on equipment and software appears to have decelerated from the double-digit pace seen over the second half of 2011 to a more moderate rate of growth over the first part of this year. Forward-looking indicators of investment demand--such as surveys of business conditions and capital spending plans--suggest further weakness ahead. In part, slowing growth in production and capital investment appears to reflect economic stresses in Europe, which, together with some cooling in the economies of other trading partners, is restraining the demand for U.S. exports.
At the time of the June meeting of the 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FOMC), my colleagues and I projected that, under the assumption of appropriate monetary policy, economic growth will likely continue at a moderate pace over coming quarters and then pick up very gradually. Specifically, our projections for growth in real GDP prepared for the meeting had a central tendency of 1.9 to 2.4 percent for this year and 2.2 to 2.8 percent for 2013.1 These forecasts are lower than those we made in January, reflecting the generally disappointing tone of the recent incoming data.2 In addition, financial strains associated with the crisis in Europe have increased since earlier in the year, which--as I already noted--are weighing on both global and domestic economic activity. The recovery in the United States continues to be held back by a number of other headwinds, including still-tight borrowing conditions for some businesses and households, and--as I will discuss in more detail shortly-- the restraining effects of fiscal policy and fiscal uncertainty. Moreover, although the housing market has shown improvement, the contribution of this sector to the recovery is less than has been typical of previous recoveries. These headwinds should fade over time, allowing the economy to grow somewhat more rapidly and the unemployment rate to decline toward a more normal level. However, given that growth is projected to be not much above the rate needed to absorb new entrants to the labor force, the reduction in the unemployment rate seems likely to be frustratingly slow. Indeed, the central tendency of participants’ forecasts now has the unemployment rate at 7 percent or higher at the end of 2014.
The Committee made comparatively small changes in June to its projections for inflation. Over the first three months of 2012, the price index for 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PCE) rose about 3-1/2 percent at an annual rate, boosted by a large increase in retail energy prices that in turn reflected the higher cost of crude oil. However, the sharp drop in crude oil prices in the past few months has brought inflation down. In all, the PCE price index rose at an annual rate of 1-1/2 percent over the first five months of this year, compared with a 2-1/2 percent rise over 2011 as a whole. The central tendency of the Committee’s projections is that inflation will be 1.2 to 1.7 percent this year, and at or below the 2 percent level that the Committee judges to be consistent with its statutory mandate in 2013 and 2014.

Risks to the Outlook

Participants at the June FOMC meeting indicated that they see a higher degree of uncertainty about their forecasts than normal and that the risks to economic growth have increased. I would like to highlight two main sources of risk: The first is the euro-area fiscal and banking crisis; the second is the U.S. fiscal situation.
Earlier this year, financial strains in the euro area moderated in response to a number of constructive steps by the European authorities, including the provision of three-year bank financing by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 However, tensions in euro-area financial markets intensified again more recently, reflecting political uncertainties in Greece and news of losses at Spanish banks, which in turn raised questions about Spain’s fiscal position and the resilience of the euro-area banking system more broadly. Euro-area authorities have responded by announcing a number of measures, including funding for the recapitalization of Spain’s troubled banks, greater flexibility in the use of the European financial backstops (including, potentially, the flexibility to recapitalize banks directly rather than through loans to sovereigns), and movement toward unified supervision of euro-area banks. Even with these announcements, however, Europe’s financial markets and economy remain under significant stress, with spillover effects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in the rest of the world, including the United States. Moreover,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situation in Europe will worsen further remains a significant risk to the outlook.
The Federal Reserve remains in close communication with our European counterparts. Although the politics are complex, we believe that the European authorities have both strong incentives and sufficient resources to resolve the crisis. At the same time, we have been focusing on improving the resilience of our financial system to severe shocks, including those that might emanate from Europe. The capital and liquidity positions of U.S. banking institutions have improved substantially in recent years, and we have been working with U.S. financial firms to ensure they are taking steps to manage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their exposures to Europe. That said, European developments that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disruption in global financial markets would inevitably pose significant challenges for our financial system and our economy.
The second important risk to our recovery, as I mentioned, is the domestic fiscal situation. As is well known, U.S. fiscal policies are on an unsustainable pat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credible medium-term plan for controlling deficits should be a high priority. At the same time, fiscal decisions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fragility of the recovery. That recovery could be endangered by the confluence of tax increases and spending reductions that will take effect early next year if no legislative action is taken. The 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has estimated that, if the full range of tax increases and spending cuts were allowed to take effect--a scenario widely referred to as the fiscal cliff--a shallow recession would occur early next year and about 1-1/4 million fewer jobs would be created in 2013.3 These estimates do not incorporate the additional negative effects likely to result from public uncertainty about how these matters will be resolved. As you recall, market volatility spiked and confidence fell last summer, in part as a result of the protracted debate about the necessary increase in the debt ceiling. Similar effects could ensue as the debt ceiling and other difficult fiscal issues come into clearer view toward the end of this year.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hat the Congress could help to support the economy right now would be to work to address the nation’s fiscal challenges in a way that takes into account both the need for long-run sustainability and the fragility of the recovery. Doing so earlier rather than later would help reduce uncertainty and boost household and business confidence.

Monetary Policy

In view of the weaker economic outlook, subdued projected path for inflation, and significant downside risks to economic growth, the FOMC decided to ease monetary policy at its June meeting by continuing its maturity extension program (or MEP) through the end of this year. The MEP combines sales of short- term Treasury securities with an equivalent amount of purchases of longer-term Treasury securities. As a result, it decreases the supply of longer-term Treasury securities available to the public, putting upward pressure on the prices of those securities and downward pressure on their yields, without affecting the overall size of the Federal Reserve’s balance sheet. By removing additional longer-term Treasury securities from the market, the Fed’s asset purchases also induce private investors to acquire other longer-term assets, such as corporate bonds and mortgage backed-securities, helping to raise their prices and lower their yields and thereby making broader financial conditions more accommodative.
Economic growth is also being supported by the exceptionally low level of the target range for the federal funds rate of 0 to 1/4 percent and the Committee’s forward guidance regarding the anticipated path of the funds rate. As I reported in my February testimony, the FOMC extended its forward guidance at its January meeting, noting that it expects that economic conditions-- including low rates of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a subdued outlook for inflation over the medium run--are likely to warrant exceptionally low levels for the federal funds rate at least through late 2014. The Committee has maintained this conditional forward guidance at its subsequent meetings. Reflecting its concerns about the slow pace of progress in reducing unemployment and the downside risks to the economic outlook, the Committee made clear at its June meeting that it is prepared to take further action as appropriate to promote a stronger economic recovery and sustained improvement in labor market conditions in a context of price stability.


寫給自己的投資觀念

寫下來的原因不在對於其他人負責
因為我也不需要對其他人負起任何的責任除了我自己
那這樣的紀錄又有甚麼意義?(又不是人氣部落格XD)

單純紀錄下來自己的想法 只是想記錄下自己成長的過程
也許對自己或自己所相信之人事物沒有太大信心
但我有信心自己會益發進步與成長

金融市場是殘酷的
我也曾經賠過錢 曾經失敗過
但所幸金額都不大
這要歸功於我父母從小教給我的風險意識
我還是認為一個人最重要的性格是家庭教育所塑造出來的

很多人不懂得的一點
就是重點不在於價格
價格從來就不是看盤的重點
價格只是最後決定看法正確與否的定錨

定錨在落地之前 從來不會一步就到位
可能會先往左偏一些 也可能會往右偏一些
當然更可能的是 往左偏了一大些之後 跌破眾人眼鏡的繼續往右偏更多
但最終指引定錨的 還是萬有引力與繫繩張力的平衡點

有耐心的人 堅持己見的人 不為價格所左右搖擺的人
以及最重要的 看對趨勢的人
才能贏得金融市場的最終獎賞

我向來尊重那些從頭到尾 不管價格如何震盪擺動不如己意卻仍堅持己見的人
這表示這個人的判斷是經過自我極其嚴厲判斷與反芻之後才應運而生的
我也更尊重那些本來堅持己見 但在遇到突如其來無法事先遇見的大事來臨之時
願意修正自己意見的人

看似矛盾的兩個論點  其實都指涉著同一個重點
"究竟甚麼樣的資訊才是重要的?"

因為眼見QE3遲遲不推出所以砍倉黃金的人  是錯誤的資訊解讀者
因為看到央行無預警宣布升息而迅速砍倉黃金的人  是正確的資訊解讀者

因為聽到美國總體經濟數據不佳而砍倉原油的人  是對資訊解讀不夠細膩的人
因為看到以色列與伊朗的紛爭已經藉由外交途徑而和平解決決定砍持部分原油的人
是對資訊解讀有著縝密思維的人

你問我最近黃金為甚麼跌這麼慘
我會說 你還是盡速砍倉好了
因為你居然連"跌很慘"跟"收斂三角盤整"的基本型態都分不清楚
價格盤整時期的波動都讓你如此心神不寧
這樣的人 不適合投資 也註定投資失敗



看空房地產的原因


時間區段       房價漲跌幅%   通貨膨脹率      增值幅度

1981-1990     265.25           31.48             233.77

1991-2000     -17.65            25.89             43.54

2000-2007      77.1              5.83              71.27

                資料來源:美商ERA易而安不動產


貼出價格的目的在於 我很重視歷史

台北房價從2002年以後 瘋狂上漲到現今的理由有幾個
一是需求大幅增加
需求哪來的呢?
當然就是戰後第二波嬰兒潮(1960~1965年代出生)以及嬰兒潮的子女(1980~1985年代出生)
所推波的強大需求
怎樣的人會想買房?
當然是年輕的新婚夫妻和單身貴族以及年屆壯年(50歲左右)想要換屋的龐大族群
1960年出生的嬰兒潮 2010年時年近50歲
1980年出生的嬰兒潮世代子女 2010年時年近30歲(剛結婚 或剛要穩定下來)
兩大世代重疊在一起  當然產生強大需求
但這樣的光景還能持續下去嗎?
不用數據佐證  光看新聞就知道台灣早已步入嚴重少子化的年代
加上華人社會又極度排斥移民
根本後繼無人 需求空洞極大
你要跟我辯大陸人以後會過來置產投資
就只能說這樣實在是太傻太天真
中國和台灣的政治現實就是維持現狀
這是賽局理論裡兩個囚犯到最後都選擇相互背叛的推論
兩岸不會統一(台灣選擇不背叛) 也不會走向共和國獨立(中國選擇不背叛)
這種政治現實下  要大陸人民過來台灣置產根本是天方夜譚
不僅泛綠不可能  泛藍也絕對不可能接受這樣大的政策劇變

房價上漲的第二個理由是央行的低利率政策
央行壓低利率是有其國際經濟環境和考量通貨膨脹及失業率的背景的
利率被壓低 資金就會從央行閘門滾滾而出
實體性資產當然就會被炒高高不可同日而語
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 因為上個世紀1930年代大蕭條的經驗讓全世界都知道
過早收縮貨幣政策對經濟實體會有極大的二次傷害
Bernanke整個學術生涯就是以大蕭條為研究重心
他當然知道央行在此時應該扮演的角色
就是再次不斷地灑錢
就這樣  美國聯準會從葛林斯潘因應網路泡沫大幅度降息後
Bernanke再度實行寬鬆貨幣政策
錢就像從直升機上灑下一樣
多到讓人眼花撩亂目不轉睛
錢多商品少  那當然就是房價大漲的最大助燃功臣

"資金+心理"是Kostolany認為金融資產會上漲的全部秘密
如今 既有源源不絕的資金 又有強大的嬰兒潮世代和預期心理
房價不漲到瘋掉才很奇怪

但這樣的寬鬆政策依然會有枯竭耗盡的一天
利率從5% 降到4%  和 從0.25%降到0% 的效果絕對不會是一樣的
就像是物理學裡 從巨觀的牛頓運動定理進入到微觀的量子力學領域裡一樣
"Things seem to be much differrent!"

當人們發現央行一再降低利率刺激消費時 
總會有一天赫然驚覺事態的嚴重性
也就是會將央行持續降息的訊號 解讀等同於經濟危機的再度來臨
此時人們會開始做出與央行預期相反的行為"緊縮荷包不消費"
進而產生所謂的"現金偏好"
流動性在此時已被卡住不得動彈沒有出路
進而產生嚴重的全面性的通貨緊縮
房地產黃金白銀等實體資產的價格絕對會從高點無情的大幅自由落體

如果央行升息 那就只是讓這些情況更提早發生罷了  結果並沒有太大的不同

要了解金融市場  一定要有循環的概念
此時此刻 
我們處於一個人口紅利即將消失
資金隨時可能被嚴重抽離的十字交叉口路上
買房 真的不是一個好投資

真要買? 等個15年之後差不多






2012年7月15日 星期日

中國製造的原罪?



最近有一則新聞 大意是說
美國議員在看到了美國選手身上Ralph Polo運動衣 的"Made in China"字樣後
大感光火  則指這是美國的奇恥大辱 中國人剝奪了美國人的工作機會 bla bla bla...
我是在坐車時瞄到鄰座頻果日報時才知道這則新聞的
但我覺得關於這則新聞我有許多關於中美貿易的看法

 讓我們來想一想
這位美國議員的言詞和觀點  真的是符合美國人民最大利益的觀點嗎?
中國人真的"搶走了"美國人的就業機會了嗎?
中國到底要不要為美國近好幾十個月來穩穩站上8%的失業率負最大的責任?
我想 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這完全是政治選舉的語言操弄
跟重大美國人民的利益八竿子扯不著一點關係

中國人不會搶走美國人的工作
因為 美國國內根本沒有人願意做中國人現在從事的那些低階製造工作
以美國目前的經濟水平和平均所得而言
他們根本不可能接受中國人現在相對那樣低的時薪和工作福利

美國和中國現在的經貿關係 只是歷史上眾多的"美國獲利模式"而已
中國根本不是無可被取代的一國
相反的  他的低階製造業國地位
即將就要被東南亞的其他國家所取代了

那麼美國獲利的模式又是甚麼?
簡單而言 就是將美國本身現在的先進技術和資本
投資在一個政治開放 經濟準備起飛的國家
這個國家在1960年是西德
1980年是日本
1990年是台灣 新加坡  南韓 香港
1996以後是泰國 印尼 菲律賓
而在2000年以後  則是中國

這些國家經濟水準比起當時的美國都較低
擁有充沛且願意接受低廉薪資的人力
美國大舉進駐這些國家開設海外分公司
運用成熟的技術和管理模式 配合當地廉價的人力資本
向全世界銷售廉價商品(因為人力成本很低)
美國人大量使用當地的資源 製造大量汙染
向美國本土銷回低價產品 讓美國人可以享受各種低廉的商品和服務
卻在當地製造了大量的資源耗竭和環境汙染
產品完成了 不是要賣給當地人
而是直接銷回美國 美國人則用過度的消費和借貸撐起了美國的GDP
當地人民要買iPAD 可以  但其中70%以上的利潤都屬於美國企業的品牌價值
低廉的製造利潤根本不及這些美國企業的十分之一
於是乎
美國就這樣向美國國內輸出通貨緊縮(成品價格相對低廉)
而向中國輸出了通貨膨脹(資源被使用完畢 跟不上需求)
這就是 市面上很紅一本暢銷書"美元圈套"的概念

等到代工國人力成本開始上升時(像目前的中國)
美國只要用盡各種方法逼迫人民幣升值
美國各大企業就可以利用人民幣升值時
大幅度將這幾年所賺取的人民幣外匯換回美元
更可反手利用各種金融創新衍生物(華爾街的強項)作空中國股市
最後從容退出中國 繼續尋找下一個代工國(目前看起來應該是東南亞國 緬甸 寮國 越南等)

如此一來
美國海外企業賺取了豐厚的利潤(想想一支IPHONE 屬於美國的利潤絕對超過60%)
華爾街利用了嫻熟的金融技巧 從該國股匯雙市也賺取了大量報酬
美國政府也得以使其負債大幅度被減輕 在國際經貿和外交談判桌上謀取更多的斡旋空間

根本是一個完全三贏 美國全勝的局面
日本已經吃過美國的大虧
亞洲四小龍也在1997年金融風暴中全數倒下過
中國的情形現在只能說比起這些國家當時的情況更加糟糕
大量熱錢從中國撤出
人民幣大幅貶值
金融系統被凍結
股匯房市大幅下跌的中國金融危機已經迫在眉睫!


 政客所言是一回事
真正攸關大國利益關係的 只能靠明眼人看透了!

2012年7月11日 星期三

FOMC 六月會議全文

http://www.federalreserve.gov/newsevents/press/monetary/fomcminutes20120620.pdf

FOMC 昨晚公布了六月份的利率決策會議報告
所謂的FOMC裡面只有12位成員擁有投票權
其中七位是Fed的成員 一位是紐約聯儲銀行的總裁
另外4位則由其他11家聯儲銀行輪流擔任

Fed和FOMC官員的談話 會議紀錄 以及相關動作都對全球金融市場有著極大的影響力
這當然也是看盤的重點!
Kostolany曾在他的書上寫過 "全世界其實只有一個中央銀行"
意言所指 當然是在說美國老鷹的聯準會!

FOMC一年召開八次例行利率會議 會議一個月後才會公布會議內容
這是為了要維持住中央銀行的政治獨立性
讓Fed能有完全的權力做出對全美國老百姓最有利的決策
但政治真能完全獨立嗎? 至少在制度設計上 美國有考慮到這樣的一個環節!
但因為文件仍會被公開 因此一樣能受到全民檢驗!

這一次的會議全文裡 比較重要的幾個結論是
1.FOMC對於未來的經濟前景看淡
包括 GDP成長率 失業率 以及歐洲 中國的不確定性
皆紛紛下修看好程度
對於通膨的預期都已經下降 表示Fed似乎已經認為目前通膨不是決定政策的重點!

2.對長期低利率維持到2014年的政策保持不變 甚至考慮延長低利率時間

3.最重要的 也是引起昨晚美股大震盪的 就是對於QE的部分

引述原文如下:

A few members expressed the view that further policy stimulus likely would be necessary to promote satisfactory growth in employment and to ensure that the inflation rate would be at the Committee’s goal.


Several others noted that additional policy action could be warranted if the economic recovery were to lose momentum, if the downside risks to the forecast became sufficiently pronounced, or if inflation seemed likely to run persistently below the Committee’s longer-run objective.

註: "A few"一些成員指的可能是兩到三個  FOMC仍認為必要時應該推行寬鬆政策


The Committee agreed that it was prepared to take further action as appropriate to promote a stronger economic recovery and sustained improvement in labor market conditions in a  context of price stability.  
註:央行看的是失業率和通膨指數



Members generally expected growth to be moderate over coming quarters and then to pick up very gradually, with the unemployment rate declining only slowly.  Most projected somewhat slower growth through next year, and a smaller reduction in unemployment, than they had projected in April
註: FOMC看淡未來經濟前景 認為失業率仍會維持在8%以上 經濟緩慢復甦 可能會拖到下一年度




昨晚美股開盤後大跌 之後開始拉回 最後以小跌收場
似乎在等待市場仔細解讀這些文件的內容
QE的可能性似乎越來越高!




2012年7月10日 星期二

熱浪與戰亂

美國最近熱浪(Heat Wave)來襲 整個美國聯邦大陸活像個快被烤到熟的肉排!
中西部農業大洲諸如Kansas等地區在鬧嚴重乾旱
這樣一個極端氣候給金融市場帶來的影響就是穀物類價格大幅上揚


可以看到下圖 這幾周內



黃豆漲了15%
小麥漲了30%
玉米最誇張 漲幅高達37%
我預期玉米這樣的漲幅還會更加嚴重 因為油價最近也因為伊朗的問題而更蠢蠢欲動
玉米是生質能源(Biofuel)的重要來源之一
雖然提煉成本仍高
但只要油價高過一定程度後 玉米的能源用途依舊有利可圖
玉米價格上揚 必定產生耕地競爭(農民爭相種植高價玉米)效應
進而排擠其他兩種穀物的供應量
全世界穀物類價格必定更水漲船高

玉米除了當做生質能源的用途外 在食品上更是被廣泛使用



明天美國農業部 USDA 將要發佈穀物庫存報告
如果庫存嚴重下滑 乾旱問題卻又持續無解的話
身為農業出口大國的美國 會採取的第一個措施
當然就是立即減少穀物出口來保障美國境內的糧食庫存
讓其他國家"有錢也買不到"
真正可憐的 是那些生活在貧窮線下的難民
饑餓絕對是最可怕的殺人兇手!

不過還記得嗎? 去年糧價也有一段時間大漲
大漲的糧價讓北非和中東的國家掀起茉莉花革命
突尼西亞 埃及 利比亞 到現在的敘利亞 葉門
人民對吃不飽的憤怒全數發洩加諸在各個獨裁政權掌握者身上
嚇得沙烏地阿拉伯的邵德王室趕緊宣布加大社會福利措施 以安撫民心

如今中東依舊紛擾不堪
伊朗與以色列的戰事箭在弦上
葉門成為蓋達基地組織的新據點
敘利亞內戰加劇 阿塞德總統下台的日子已經進入倒數階段
伊朗發射的中程飛彈不僅涵蓋了整個阿拉伯半島
也把美國第五艦隊的基地納入射程範圍
挑釁意味極其濃厚
埃及剛取得政權的穆斯林兄弟會宣布重組國會
與軍方的衝突越來越進入高潮

越來越失控的糧食價格  恐怕會帶起更無法控制的戰亂頻仍
中東將再陷入一片混亂的可能性非常高
也將成為今年最重要的地緣政治角力場!




2012年7月8日 星期日

我依然看多黃金最重要的理由


金融市場上有三種主要被視為具有避險功能的資產:黃金、美元,以及瑞士法郎。

避險的意思就是當市場上發生令人極度恐慌的事件時,
投資人會將其資金大量轉入這幾項資產。
買進後當然不是希望獲利,而是要早別人一步將資金撤離將其停泊在安全的避風港內。

其中黃金屬於實體資產,而美元和瑞郎則屬於金融性資產。

不同的地方在於面對通膨來臨時,兩項資產的表現南轅北轍。
黃金會在通貨膨脹時打敗所有資產耀眼炫目地大漲,
而美元則是在通貨緊縮時獨步群雄大放異彩(瑞郎也是,但相對美元而言仍會大貶)。
這就是最基本的宏觀概念,兩句話就說完了,
很多人卻連這樣基本的知識都沒有就把大把大把鈔票往台股或基金裡塞。

經濟其實就只是相對的通貨膨脹抑或通貨緊縮兩者不斷循環的組合,只是循環週期的長短差異罷了。

全球在2008金融海嘯之前是一個通膨嚴重的週期,
戰後嬰兒潮的消費高峰、各項金融創新、網際網路的無遠弗屆,
以及葛林斯潘的長期低利率政策都助長了極度通膨的形成。
這時黃金最高來到了每盎司超過1000美元的價位,
美元指數則處於相對低點72左右(瑞郎也處於相對高位)。

金融海嘯之後全球陷入了一段相對通貨緊縮的時期(台灣科技電子業也大量裁員的時候),
黃金接著暴跌至每盎司不到700美元,
美元指數卻隨即竄高至將近90點整數大關,
幾乎就是2000年以後美元指數相對最高點。

一定有人看出來了,美元和黃金的反向關係,所有媒體也都大力強調的反向,
當黃金走高時,美元相對弱勢;反則黃金走弱之時,美元上揚。
其中的連結,當然就是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但金融市場往往領先於經濟表現(股價領先於經濟成長率)
所以黃金的價格往往又都領先於通膨。
因此最重要的判斷就在於對未來通膨的判斷!(很弔詭 但這就是金融市場無法被預測的原因!)

上個禮拜的各大央行連袂出擊,經緯度橫跨好幾個時區,
45分鐘內歐洲央行、英國、中國、巴西以及日本各自啟動降息和量化寬鬆。
要知道央行重視的不是GDP成長率,
而是就業市場(失業率)以及通膨程度(CPI物價指數),

而今美國就業市場疲弱不堪(非農沒有增加15萬以上都算堪憂),
失業率高居不下(8.2%),
全球通膨又處於低檔時期(反映了黃金的領先指標功能)
全球央行沒有理由不讓各家印鈔機再度啟動!

瘋狂印鈔的結果,當然就是通膨肆虐,黃金當道!

很多人最近對於黃金的走勢很沒信心,
但我在沒有看到全球央行資金嚴重緊縮之前,都不會改變我的看法。

2012年7月7日 星期六

我的房事告解


似乎人到了快三十歲之後,ㄧ連串令人厭煩的問題就會接踵而至。
甚麼時候結婚?甚麼時候要生小孩?甚麼時候升任主治醫師?
甚麼時候才要穩定下來?
甚麼時候才要買房子?

這些都是令我極其厭煩的聊天內容,特別是買房子的問題
尤其對我這麼一個看空台灣房地產的人而言。

這已經嚴重影響到我的社交生活,喔,我當然是說,關於我空虛的30歲愛情生涯。
「是喔,那你也算滿穩定了阿,甚麼時候要買房子阿?,不買的話會越來越貴的喔!」
這最後一句不買會愈來越貴的發言,著實會讓我對約會的對象興致全消,性衝動全部退燒。
因為這讓我看到了這個人的無知,喔不,當然我說的是這個人比較天真又單純的另一種激烈說詞。
會不會有些類似談論到政治或是宗教立場不同而起爭執的類似場景呢?

我不這樣認為的理由是
前兩者都是純粹的意識形態作祟的人類思想驕傲,
但關於這種重大的財經趨勢可是有憑有據,赤裸裸的數據擺在前面讓你可以分析衡量的。
這麼說似乎有些過於自大和狂傲,畢竟跟我站在一起打死都不會在這15年內買房的人還是有的
而且似乎為數不少,只是那是指絕對人數而言,相對來說,我們的身旁依舊充斥著那些將要進場台灣房地產的愚蠢大眾們,喔不我當然不是說那些對我們諄諄教誨說要買房養老的長輩們,養育之恩無以付加,
但30歲以後的人生還是自己掌舵得多要來的好,長輩的話有時真的聽聽就好。

下班後在電梯裡禮貌地幫大樓裡的長輩按電梯時,不經意聊了天,卻又該死的聊到房事
“你是租的還是買的?”
“租的”
相信我,之後他那種極其鄙視的眼神對我這種好到不行的好人來說,真的也是承受不起的!
我的人生似乎變得有些偏激,到底是他們無知還是我太自傲?
最想看到的ㄧ件事不是滿堂子孫膝下承歡,而是台灣房地產重演1990年帶出泡沫被大大戳破的好戲!
淡水在1990年每坪新屋房價大約28萬,但到了2003年只剩下12-13萬;汐止房價在1993年創下每坪22萬的高峰,十年後剩下十萬元…….族繁不及被載。

人努力了一輩子的資產,最後房子只剩一半價值,然後還要安慰自己說「至少,我還有房子可以住」
天阿,奧地利經濟學派的人說人總是不理性的經濟個體,我這倒是五體投地佩服到家那些學者對於人性的觀察,買了一個1000萬的房子,10年後只剩不到500萬,房貸卻要心酸繼續繳,這真的不是我的理性所能觸及的範圍!

長輩們經歷的是一個台灣經濟快速成長,外匯資產被嚴重管制,政治相對穩定,全球景氣大好的一個年代。
歷史最大的殺傷力就在於歷史一直在被人們所忽略。
沒有金融史觀的視角,沒有對非線性思考的包容,沒有放下自尊重新讓歷史詮釋現況的謙卑
就只能等著當殘酷金融市場下的犧牲與被分配者。

我喜歡閱讀歷史,因為歷史教會了我許多;我習慣對歷史謙卑,因為歷史的力量總是大到無法抵抗。
身為一個台灣房地產空頭論者,著實地,我感到無比的孤單與寂寞,
一如我,一貧如洗的感情生活。

2012年7月2日 星期一

我對歐盟高峰會的看法


自1750年以後,工業革命、智慧財產權和愈趨成熟的政經體制讓整個歐洲稱霸了將近兩個世紀。

先是從英國開始,而後擴散至法國、德國、低地國,最後是美加以及紐澳地區。
驕傲的殖民主義和海軍軍艦一樣昂揚在各大海洋中保衛著大英帝國的旗幟不落,亞當史密斯和其古典經濟學派的蓬勃發展則像是無形的思想病毒四處亂竄更將鞏固其帝國的堡壘。
風光了兩百年,卻在兩次世界大戰後,垂憐凋敝。

歐洲人知道歐洲自己最好也必須要統合,
但矛盾的是,分裂原來是促成歐洲強大兩百年的主要原因,
歐洲大陸內部延綿崎嶇的山脈和各個地理阻隔以及多樣分歧的語言和文化,
都讓歐洲人從開始就飽經戰亂、憂患,以及危機處理。
談統合,很必要,卻也很困難。
歐元是貨幣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歐元系統短時間內不會也不可能瓦解。
各國領袖都知道的是,歐元崩盤,對大國而言誰都只有傷害而沒有助益。

德國需要歐元,但要一個不那麼強勢的歐元。 如果現在就重返西德馬克,以德國強勁的製造業和出口能力以及極為撙節的財政政策而言,馬克的幣值一定是現在歐元的兩倍以上不為過,
出口必然競爭力大減,國家失業率飆高,除非德國能夠迅速將其經濟體轉型,否則德國就是現行歐元體系下的既得利益者。
德國需要歐元,但需要的更是ㄧ個相對弱勢的歐元。
因為放眼望去,只有德國的經濟實力最雄厚,相對弱勢的歐元才能夠讓德國在歐元區享有絕對的發言權。

中國需要歐元,但需要一個強勢的歐元。
中國目前3兆美元左右的外匯資產超過一半都以美元計價,
這也是人民幣兌美元必須緊盯一區間且絕對要避免匯率大起大落的一個原因,
中國的貨幣甚者經濟前景早已被美國掐死。
中國當然亟欲尋找另一種儲備貨幣以降低美元資產的單一性。
歐元絕對是目前最好的一種選擇,且越強勢對中國越有利。
強勢歐元對於中國而言可以賺到出口優勢,更可以讓中國的歐元資產升值。

美國需要歐元,需要一個不能夠成為儲備貨幣的歐元。
在美元找到下一個世代有利的創新技術或地位前,美國都需要歐元來拖垮德國的財政和決策。
美國同樣也需要相對弱勢的歐元來增加自己的出口優勢
更重要的,不能讓美元本身的儲備地位被搶走半點風采。
2012年六月底七月初舉行的歐盟高峰會,梅克爾依舊對於發行共同債券採取不讓步措施。

但歐元區已有共識決定讓紓困基金繞過政府主權得以直接對金融系統注資,
且決定要採用共同的金融監理系統和銀行聯盟(BANK UNION),
這等於變相的財政共同承擔,且間接承認了歐洲區超主權的存在,
政治的目的就是在於妥協,這就是ㄧ個妥協成功的例子。

歐洲只要繼續加緊談判,從銀行聯盟跨步到財政聯盟到最後的政治聯盟,
一步步的實行歐洲統合的理想,歐洲將會更加強韌。
所以我認為歐債不是歐元和歐洲統合的結束而是藉由問題的暴露逼迫各成員國進行妥協和談判之後,新歐洲的開始。
歐洲領袖都知道,歐洲只能走向更統合與彼此更緊密相連,
才能確保這塊大陸上的和平。